046.jpg

 

一位長輩對我說:「練武,很苦,很累喔!」理論上,格鬥的鍛鍊

過程是很苦很累的,但現在練傳武的人,應該很少人在很苦很累了。常常有人問我:「你怎麼沒有教你兒子詠春拳?」不是我不教,是兒子說:「爸,每次看你在工作室練習,都是練到快死掉的樣子,我站在旁邊看就覺得很累,我不練。」想戰勝對手,先要戰勝自己,因此勇猛,想殺死對手,先要殺死自己,因此無懼,練格鬥是既苦又累的一件事。

 

一位長輩見到我,他說:「你練武,看起來壯壯的,練到身體很好。」練武,不為強身健體,在為克敵殺敵。為了要克敵殺敵,必須練壯,必須練力。現今的傳武講太多的理論,說太多的養生,落得在格鬥界有翻不了身的不堪一擊形象。

 

遇到一位詠春拳教學者,他的主教並非詠春拳,是其他拳術。他說詠拳春不行,不能打。我吃驚,是跟名師學的,為何還學?為何還教?他說:「現在詠春拳很紅,要教當然是教它。你不跟名師學,沒有師承,誰要跟你學。」原來 ~ 有人認為詠春拳不能戰,但還是開課數錢的教到笑呵呵,還大道理的跟學生們說明與示範如何用詠春拳打天下。這個世界,真的是無奇不有。

 

最近和一位練拳擊的朋友過招玩玩,事後檢討,想出了一個新的練習方式來改進缺失。嗯 ~ 戰力要再增強一點點了!

 

週四晚大安的詠春拳課,沒有讓學生們黐手,花了一整堂課的時間在練習幾個基本動作,沖拳、走位和三角樁的移位與踢腿。然後,將啞鈴的力量訓練加入。課後驚覺,唉呀!沒有讓同學們做自由對練,糟!

 

週五晚工作室的詠春拳課,跟同學們做了幾回合的自由對練。打完後再黐手,有些東西不一樣了。每一次的課堂練習和切磋交手,都會有不同的驚奇,當下與事後的持續檢視自己,看不見的盲點和跨不過的迷茫,逐漸清明透徹。

 

黐手詠春拳講「朝面追形」,這不是黐手詠春拳所獨有的戰法,是所有的格鬥技都在做一樣的事的常識。「朝面追形」四個字,易說易寫,但在實打上,交手時,搏命時,怎麼朝?怎麼追?道理人人會說,示範人人會做,真打互毆時要能信手捻來的隨心所欲做出來,不容易啊!拳理,練出和打出,各有不同,要真懂,只有打了才會真明白。

 

黐手詠春拳的黐手練習,不在攻防,在於搭橋接觸後讓對手沒有機會。從幾個固定手法,拓展出數不清的格鬥模式與戰鬥方法,這是黐手的有趣之處,也是它因為無定式和無定規而難練之處。

 

詠春拳課一位同學問:「黐手詠春拳有二十多個手法,可以再簡化嗎?」用在打架嗎?如果是,一個沖拳就足夠了。黐手詠春拳者容易迷失在黐手世界,追求攻防的變化技法,忽略了打街頭是秒殺,只要具有猛烈快捷的一拳和一腿就行了。

 

詠春拳課,看同學們練習沖拳 要放,練放從一拳開始。

 

詠春拳課一位同學問:「黐手一陣子了,怎麼打起來還是不知道要怎麼打?」你叫練柔道的人來跟你玩黐手,玩得起來嗎?絕對玩不起來,因為大家各自所學練的交手模式不一樣。黐手是一種交手模式,打起來是另一種交手模式,一直在練習固定的一種模式,是不可能搞懂另一種模式。黐手是要玩,也要多玩玩各類不同的交手模式,從中明白黐手要玩什麼,要怎麼玩,以及可以怎麼玩。

 

當格鬥練習成為一種生活方式,是生活的一部份時,格鬥能力就是眾多能力中的一種能力,所謂的對錯好壞就只是一瞬爆裂的當下和淡然消逝的過去。

 

就是使用雙手和雙腳,但每一種操作模式,都是不同的身心能力,猶如每一首歌經由每個人之口,會有不同的詮釋和韻味。

 

能尋找到自己的導師是幸運,能遇見生命的貴人是福氣,怎麼能輕易放手,在跟隨中得到解惑,明白感恩。

 

組手的制敵效果,建立在破壞力,沒有它,組手只是炫目華麗的比手劃腳。

 

傳武不能打?可能是學和練多為制式編排的攻防動作,少了非規則性的恣意發揮和臨場反應。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Jerr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