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00_1788  

上課,一位國小的小朋友黏在我身邊,我怎麼說他就是不練習,扔下對練夥伴在一旁。我瞬間失控,大聲怒吼著「不練習就出去!」他嚇到,其他幾位正滿場跑在嬉鬧的小朋友們也都嚇到,迅速集結在一起,安靜練習。這是我教學四年來第四次對小朋友發怒,我很不喜歡這樣,我相信「憤怒和責罵,不會使人成長」,但是不怒、不罵,兒童們總會失控。會失控,是我的教學方式有問題嗎?我檢討、反省著。

教學四年多,第二位學生進入尋橋,以這樣的速度,要跟著我學完三拳一樁兩兵器需要花多少年?我在思考著,是教學進度過慢,還是學生們的能力沒有達到我的期望,所以不願意教下去。

九月份的週一早上,大安要開新班,一堂「詠春拳-黐手運動」,這堂課不談單招基本功,也不練單招基本功,就只有黐手,適合無法操作單招基本功,或不喜歡練習單招基本功,或只想要玩黐手而其他都不要的人來上課。學生問:「只有黐手,這樣能打嗎?」這是個有趣的問題,反向思考一下,練了單招基本功,就能打嗎?

花式雙節棍課,學生問:「什麼時候需要給個加速度?」他聽了我的答案,愣了一下,因為我說:「去感覺,它會告訴你!」

女學生說:「老師你教這個要用力,要速度,我是女生,沒有力也沒有速度,你要教我能用的!」教學上常常有學生跟我說「要教我能用的」,我也想教學生們能用的,但是沒有辦法,格鬥不是個人絕對,是雙方相對。

要一位舊生帶新生練習,舊生驚恐的說:「我練不好,講錯做錯怎麼辦?不要叫我去教。」教學相長,在被教者成長的同時,教學者也會跟著成長,也要跟著成長。

學生問:「要怎麼知道自己有整勁?」不容易知道,有能力做出來,可能還是完美的,不一定就是整勁。

學生說:「前後馬時,前腳無法腳尖內扣,會指向前!」那是因為還沒有掌握沉穩平衡。

學生說:「前後馬時,後腳無法腳尖內扣,會指向側!」那是因為還沒有掌握直線發力。

學生說:「在前後馬的前進時後腳會以腳掌蹬地!」那是因為還沒有掌握重心位置。

學生說:「黐手時,雙腳會不自覺外八!」那是因為還沒有掌握整體發力。

學生說:「黐手時,會不自覺站起來,沒有下蹲!」那是因為還沒有掌握移位機動。

學生說:「黐手時,兩個人都快貼在一起!」那是因為還沒有掌握安全距離。

不是不讓你學習黐手,而是你口口聲聲說在練格鬥,一個沖拳都做不好,黐手不管怎麼做,通通都是錯的。

黐手,不要拼拳、換拳,它在培養能力,不是攻防拆解,被打才會知道錯在哪裡,沒錯怎麼會被打呢?

在我的教學,就只有我個人認為的詠春拳,別的沒了,明白我的詠春拳後,憑著喜歡它,發展出自己的詠春拳。

拳友稱我為「盧系」,有些說是「狄系」,我不喜歡被這麼稱呼,別人的模樣,我學來做什麼,手是自己的,腳是自己的,身是自己的,心是自己的,我有自己的樣子,我是自己,我姓陳名照明,是「陳系」。

拿人家的東西來玩,要知道在玩什麼,否則玩了半天也是搞不懂,玩不出個所以然。

練,沒有發自內心做出來,儘管模仿得再像,也是空的。

對和錯,是一體兩面,兩者相互依存。

力量大一點,速度快一點,就吸收不到了,慢工才能出細活,去體會,去感覺。遭遇的力量越大,速度越快,自身越要慢,靠細膩將其溶解於無形之中。

每天固定練習什麼,或是經常在練習什麼,時間與汗水花在什麼,就什麼強。

教學者很能打,學習者就一定也很能打嗎?不一定!教學者要會教,學習者要肯練,還要有詠春拳天份和技擊天份。說到肯練與天份,可以扯到「學無先後,達者為先」,不一定練五年的學長姐就會強過練一年的學弟妹,有可能是相反的。

黐手,學習者必須要有高度的自知自覺,它是一種自我修行的法門。

說練是修行,因為雜念太多,妄念太多,就練不出東西。

詠春拳有黐手,但不表示它在本質上異於傳武其它所謂的套路武術,是相同的內在,不同的表現。

你用你想要的方式去打,盡力將它發展到完美。

練習,不在完成動作,是在追求完美。

詠春拳的動作不多,算是容易學習的,但是,最容易的最難,黐手的難度之一是放下,要放得乾淨,歸零出發,連下意識的習慣都要放下。

因為環境不同,對象不同,不能依照自己過去的經驗去進行教學。

一個模式,不管是思維或動作,目的在帶領進入,而非強制規範。

一個動作的完成,不是手或腳的單獨運動,是整體。如果動作操作時手是手,腳是腳,各自獨立分開,這就如同人與機器人的差異。

不要強迫對方承認有錯,在許多時間、金錢與汗水的投入後,要承認是錯、有不足、要修正,需要有很大的勇氣。

將面對的每一個問題、挫折和不愉快,都視為課題,注意情緒變化,並思考「如何解決,對方和自己是否都有成長」,積極的學習並反思。

詠春拳是工具,黐手是工具,決定要如何使用的不是工具,而是使用者。黐手為近身練習,不表示詠春拳只能近身格鬥,它也能遠距離戰鬥、中距離戰鬥、貼身戰鬥,下了地板同樣能戰。說不能,不能的是你,不是詠春拳。黐手模式練習,不一定必須學以致用的以黐手模式去做真實格鬥,它可以是一種有助於開拓見識與視野的格鬥能力培養。

尋找詠春拳,不尋找適合自己的派系、教學者和教學方式,是尋找喜歡,喜歡的派系、教學者和教學方式,喜歡才會燃燒熱情,樂在其中,而練出適合自己的。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Jerr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